甘肃农民网讯(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杨万明)8月24日下午,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论坛在第六届中国(甘肃)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期间成功举办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展开深入交流,共商联合开展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,助推陇药产业高质量发展,为定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“中药力量”。
定西素有“千年药乡”“天然药仓”“中国药都”之美誉,是全国道地药材和优势地产中药材的核心主产区之一。境内野生药用植物达988种,其中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定西有135种,常用130多个品种中占97种。当地当归、黄芪、党参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%、40%和20%,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35万亩,总产量50万吨,居全国地级市首位。
近年来,定西市紧抓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,以药博会为重要平台,全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、全生命周期服务、全过程质量监管,取得显著成效。目前,全市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已达507亿元,带动32万户农户从事中药材生产,农民人均从中医药产业获得收入2713元,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.4%,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定西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。
在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的支持指导下,定西依托甘肃工作站,积极推进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,持续开展“三无一全”基地建设。目前,全市已有13个基地、5个品种、4家企业通过联盟“三无一全”品牌认定,陇西县被授予“三无一全”基地建设示范县。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甘肃库挂牌成立,通渭、陇西、渭源、岷县四县获评“2025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”,全市中医药产业标准化种植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。
当前,定西正处在政策叠加、产业升级、蓄势发力、追赶进位的关键阶段。下一步,定西将锚定“加力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”目标,依托药博会“国字号”平台,加快构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、精深化加工、专业化市场、一体化服务和国际化发展五大体系,持续服务人民健康,促进群众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。
甘肃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、中药材资源大省和全国重要药源基地,素有“天然药库”之称。全省中药材资源达3626种,国家重点品种占全国76%,人工种植品种220余种,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。其中,当归、黄芪、党参三大道地药材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80%、50%和70%。
今年,我省深入集中资源、集中力量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,着力实施扩量、提质、延链、增效“四大行动”,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全省23个中药材品种获得地理标志认证、11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。8个区域公用品牌和66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“甘味”农产品品牌目录,“陇西黄芪”“渭源白条党参”“岷县当归”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。
下一步,我省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,聚力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建设,打造优势突出、特色鲜明的中药材产业集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