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/图/视频
菌棒生金,沃野蕴裕。
初秋的清晨,薄雾还未散尽,位于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的食用菌产业园已然充满生机。行至其中,一朵朵淡褐色的花菇撑起了漂亮的“小花伞”,菇农们在大棚间来回穿梭,忙着采摘、分拣优质香菇,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四年前,这座世代以农耕为主业的传统村落,还困在靠天吃饭的发展瓶颈中,而今,菌菇产业让全村13个小组集体收入一举突破3000万元,从困境中突围而出,交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。
这样的蜕变背后,藏着怎样的破局之道?
工人采摘香菇。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菌棒生金”
转变始于2021年。彼时,恰逢庆阳市大力发展“三元双向”循环农业,作为其中关键一环,村党总支书记高虎敏锐洞察到了食用菌产业背后潜藏的巨大商机,并通过带队反复考察、学习,于2022年年初,建起占地92亩的食用菌基地,并建成菌棒加工厂1处、标准化大棚120座、储藏冷库2座,为产业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同年10月,食用菌基地菌棒加工厂正式投产,4条生产线日均产菌棒3万袋,除了满足基地120座大棚的种植需求,还销售到了周边县区。
2023年,首批大棚产出的鲜菇实现效益超100万元,参与种植的菇农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。这第一桶金,无疑为全村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?!暗笔闭婷幌氲剑谝荒晔灾志统晒α?,香菇长势好,市场行情也不错!”高虎说。
实实在在的收益像长了翅膀,飞遍塬野,见到收益的村民们信心大增,同年,200多座新建标准化大棚拔地而起,菌棒规模扩大到150万棒;2024年,菌棒规模再扩大至200万棒。
……
香菇喜获丰收。
产业快速扩张的背后,是让群众安心参与、稳定获益的发展机制——“企业托底、群众参与、集体联动”。通俗地讲,龙头企业专攻菌种研发和产品回收,给产业装上“稳定器”;村民甩开顾虑专注养菌出菇,靠勤劳就能拿收益;村集体则牵头抓销售、处理废菌棒,既打通产销堵点,又盘活资源、壮大集体收入?;坊废嗫奂?,风险降了、干劲足了,产业自然越做越红火。
“我们主攻反季香菇,冬制棒、春上架、夏采收,全年生产环节连贯,群众除了承包大棚,在每个用工环节也都能获得稳定收入?!备呋⑿ψ潘?,如今的食用菌基地,早已形成从制棒、接种、养菌到销售、烘干、冷藏、仓储的全链条体系。
截至目前,村里的香菇大棚已扩展至520座,预计年产鲜菇2000吨,带动群众增收700万元以上。
司官寨村食用菌产业园航拍图。(盘小美 摄)
从“星星之火”到“产业高地”
司官寨村的成功,成为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“催化剂”。全区紧扣“三元双向”循环农业模式,出台全链条奖补政策,对大棚建设、菌棒生产、品种选育等环节给予资金支持,累计兑付补助1200万元。同时,通过招引晶晶生物等龙头企业,建成自动化菌棒生产线7条,年产能达5000万棒,并引进黑优2号木耳、玉木耳等新品种。
彭原镇鄢旗坳村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。(盘小美 摄)
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,西峰区食用菌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:截至2025年上半年,全区已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3家、合作社10家、协会1家,建成菌棒加工厂2处、生产基地8处,全区新建食用菌大棚217座,累计达到825座,菌棒产量4600万棒,总产值约1.72亿元,产品远销成都、重庆、西安等地。
庆阳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,工人采摘、晾晒玉木耳。(盘小美 摄)
同时,西峰区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食用菌产业园为重点,辐射带动后官寨镇司官寨、沟畎、中心和彭原镇鄢旗坳、温泉镇刘店等村发展食用菌产业,带动全区3000多名群众务工就业,人均年增收1.2万元以上。
从“废枝菌渣”到“生态闭环”
采收后的菌棒不是“废弃物”,而是被送往有机肥工厂“重生”为优质肥料;菌菇加工中产生的残次果和枝叶也摇身一变,成为保健食品的原料。
……
在“三元双向”循环农业模式中,食用菌产业如同一条生态纽带,将种植业、养殖业和菌业紧密衔接。
以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,当地果园每年修剪产生的苹果、核桃等废弃枝条,经粉碎后加工成为黑木耳菌棒,全年计划产量达1500万棒。这些昔日被焚烧或丢弃的农业废弃物,因“菌”重生,变废为宝。
这一“吃干榨尽”的模式,不仅高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,更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。西峰区每年通过这种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2.5万吨,秸秆、果枝、菌渣利用率超92%。
从田间废枝到菌棒生金,再从菌渣成肥回归沃土——一个“从土地中来,回土地中去”的绿色闭环正在高效运转。菌棒“生金”,不仅鼓起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更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