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/图
8月29日,正值七夕佳节。在岐黄故里、周礼之乡庆城县举办的2025“我们的节日·七夕”省级主场活动中,15对新人以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,见证了彼此的爱情誓言:没有铺张的宴席,没有复杂的流程,唯有热气腾腾的饸饹面端上一张张餐桌。
这场简约而不失庄重、朴素而不失温情的婚宴,正是对庆阳人那句古老俗语“人生不过三碗饸饹面”最生动的当代实践。
出生满月、婚嫁大喜、人生终别——这碗面,贯穿了庆阳人从生到死的全部人生仪轨。在这三个最关键时刻,都以一碗饸饹面待客,陇东人称之为“喝汤”。
一碗面,一勺汤,承载的不仅是团圆与礼仪,更是陇东人民对生命的朴素理解与温情守望。
如今,这一碗饸饹面,正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。面对当前婚宴中愈演愈烈的铺张浪费之风,庆阳人发起了一场名为“一面之约”的文明行动,用传承千年的地道风味,唤回节庆礼仪中最本真的情感与尊重。
要读懂“一面之约”的深意,必先理解饸饹面中所蕴藏的文明密码。它不仅是食物,更是一种礼序。
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,传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以荞麦饸饹招待黄帝,后经岐伯药食同源之方改良,成为一道蕴藏养生智慧的在地美食。
2024年,庆阳饸饹面制作技艺入选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名称从元代“河漏”演化至今,如同一部写在餐具上的活态史书。清《庆阳府志》载“以荞面作冷淘,谓之河漏”,康熙亦有诗“碾罢新荞作冷淘,银床玉漏响萧骚”,足见其在陇东农耕文明中的特殊地位。
饸饹面的独特风味,离不开其专属工具——饸饹床子。这台看似简单的木质器具,却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与匠心。它通体采用榫卯结构,不用一钉一铁,利用杠杆原理,将面团从底部的孔眼中挤压成条,直接入锅。
此工具最早可见于宋元时期的陶制残片,其形制跨越千年,基本未变,因此饸饹面在民间还有一个朴实的名字:“床子面”。老匠人口传心授:“三寸榫头五寸卯,饸饹床子百年牢”,说的不只是技艺,更是一种可信、可守、可传承的匠心承诺。
当婚宴攀比之风渐起,“剩宴”成为令人痛心的新“风气”,庆阳人从自己最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了回应之道——“一面之约”,正是他们对时代的回答。
该行动倡导以一碗用料扎实、汤鲜味美的庆阳饸饹面,替代动辄数十道的奢华宴席。它推行“红白喜事一碗面”“办节办会一碗面”,这并非降低标准,而是回归本质。其核心理念是“简约而不简单”——形式可以做减法,但文化与情意必须做加法。
“一面”,是“见面”,是“一面之缘”,象征新人与来宾初次相见的美好,形式简而精、氛围暖而重;
“一约”,是“约定”,是“百年之契”,既指婚姻的盟誓,也意味着对传统风味、食材本真与服务品质的坚守。
小小一碗饸饹面,将庆阳人“五谷为养”的理念融入日常,更承载着倡导新风尚的文化使命,其内涵远比一桌浮华宴席更加深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