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甘肃·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田睿峰 许博
初秋的河西走廊,如诗如画。祁连山下的张掖市高台县沃野流金、丰收正忙、产业兴旺。走进骆驼城镇前进村,村集体公司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机器轰鸣;南华镇南岔村的“彩虹村庄”里,游客们拍照打卡、充电休整;宣化镇王马湾村面粉加工坊内,电动石磨马力十足、加紧生产……
如今的高台县,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的热潮席卷乡村。今年以来,42家集体公司实现营收2429.54万元,昔日“无钱办事”的薄弱村正在加速蜕变,乡村振兴的“一池春水”被逐步激活。
破局: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改革之路
“以前村集体没产业,想给村民办点实事都难。现在成立了‘村企’,不仅有了稳定收入,还能带动村民务工!”新建村党支部书记的话,道出了高台县村级集体经济的“蝶变”之因。
此前,部分村集体存在“资源沉睡、动力不足”的困境。高台县以党建为引领,锚定“公司化运营”改革方向,构建“政府引导、镇村主体、市场运作”模式,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“扩面提质增效”行动。全县按照“村集体+股份经济合作社+集体公司”三位一体构架,通过“单村独资”“多村合作”“整镇组团”等方式,累计注册村级公司37家、镇级公司5家,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因地制宜、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。
从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,到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改革让村集体告别“等靠要”。如今,随着一批批特色产业落地,村级集体经济从“输血”扶持转向“造血”成长,发展后劲十足。
赋能:科技与人才撑起发展“脊梁”
“根据骆驼不同生长阶段,得调整饲料配方,还要做好良种选育,这样才能多产奶、产好奶!”在罗城镇双丰村,畜牧专家周国乔的现场指导,让村集体公司负责人茅塞顿开。这是高台县“人才驱动”的生动缩影。
发展靠产业,产业靠赋能。高台县立足资源禀赋,推行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差异化策略,南华镇成号村依托致富带头人发展蜜瓜产业1060亩,产品远销省内外,带动10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;黑泉镇胭脂堡村聚焦辣椒产业,建起了辣椒科技小院,通过科技改良提升附加值,还借助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拓宽销路。
为破解“人才短缺、管理薄弱”难题,高台县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家服务团,常态化提供产业规划、技术咨询、品牌建设等服务;推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,选聘懂市场、会管理的人才担任公司负责人;建立“三个一”联系指导机制,选派11名县级业务骨干、72名镇干部下沉一线,提供“定制化”帮扶,为村集体公司注入专业力量。
融合:文旅与产业激活乡村“新动能”
“既能看金色花海,又能感受田园气息,这里完全改变了我对西北农村的认识!”在高台县南华镇南岔村,自驾路过的外地游客刘女士感慨道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交通优势,南岔村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,推出烧烤营地、采摘体验、儿童乐园等项目,配套建设停车场、充电桩等设施,成为312国道上乡村旅游的热门“打卡地”。
乡村振兴既要“富口袋”,也要“美生态”。在推进公司化运营中,高台县深挖乡村文化内涵,推动“文旅+产业”融合发展,打造华梦园小泉丹霞旅游景区、天月生态农庄等示范项目,培育上庄“弱水蒹葭”、张家墩“稻香渔村”等特色旅游点,让乡村既有“产业味”,更有“文化韵”。
规范:制度保障守住“致富钱袋”
“集体的钱怎么花、收益怎么分,都得有规矩。”高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确保村集体公司健康运营,该县制定出台《高台县村集体公司财务管理制度》,健全会计核算、财务监督、利润分配等11项机制,推动财务规范化管理。
在收益分配上,高台县建立“股份占比+市场调控”机制,推动村集体公司与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龙头企业利益联结,让“集体创收”与“农民增收”同步推进。
如今的高台县,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成效显著,特色产业多点开花,村民收入稳步增长,乡村面貌焕然一新。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取暖”,从“资源沉睡”到“产业兴旺”,高台县走出了一条“支部引领、资源盘活、产业推动、共同富?!钡南绱逭裥诵侣肪?。